2012年10月23日星期二

去哪儿群面体会

    今天去去哪儿霸面了,感觉还是非常有收获的。首先群面是混面,我所在的小组里有数据挖掘、产品、运营,倒是挺全面,也为我们后续讨论提供了很多方便,小组讨论的时间很长,题目自定,最后讨论出结果,很开放,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而且因为小组成员的长项不同,大家分工起来也很方便,合作非常愉快。

    但是这次面试还是有几个不足:

1、定题不是我,而我却主动揽下了产品设计这一部分的工作,而旅游产品又不熟悉,所以对我来说挑战很大,我的解决方法就是从熟悉的产品中借鉴idea,依靠组员的协作完成,但是实际上,产品设计交给定题的同学最好,因为定题的同学对题目的理解更深入,也会有一个想法的雏形。而这次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一个不足,我设计产品容易把产品做到很大型,功能很炫,很新,但是这次我们的定题实际上只是做一个短期策划活动,不应该做一个大型的产品,而应该尽可能的简化技术,与原有的网站有更好的兼容性才对。

2、我作为产品设计负责人,没有把产品设计部分清楚的讲给组长说明,组长是做运营的,对产品设计的理解不够深,我做的设计又很大,她一时理解不了,在最后陈述的时候给她造成了很大的压力,这是我的沟通表述能力不佳,也是我的产品设计的过于复杂的原因。当然对组长的建议就是如果真看不懂我写的草稿,不如看看里面的关键词自己展开说,虽然和我当初设计可能有出入,但是不至于会尴尬。

3、这次认识的小组成员都很有趣。1号同学做数据挖掘的,人很低调,负责技术,所以发言不强势,参与到讨论不多,但是说话很温和,也和我们不太懂技术有关,所以在技术相关上,我们都听他说了算,这位同学虽然讨论的时候没有很强势,但是人并不闷,而是很温和,和他交流很开心。2号同学是做产品的女生,个性很强,比较高调,在产品设计的时候给我提供了两个很不错的方案,很有想法,而且会经常提示大家注重一些比较敏感尖锐关键的问题。4号是个做产品的男生,就是他提出的最初的构想,从进入面试会场一开始,他就显得很随性很放松,个性不尖锐,也不低调,是一个特别乐观健谈直率的男孩,刚进场他就各种打招呼,拉同学加入我们这个组,对妹子招呼的可厉害了233,在小组讨论过程中,他很主动,而且人很随和,会弱化一下现有的矛盾。5号同学是做运营的妹子,在自我介绍中,我就对她印象深刻,是一个很有朝气,很有激情,演说时能调动气氛的人,于是我一开始就推荐她做组长负责陈述,事实是她上场的朝气就博得了众人的赞许,真的很不错,妹子有旅游相关的经验,为我们这群死工科生提供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使得我们可以我完成一个旅游产品的设计,但是妹子也有点紧张,可能产品相关的工作她确实不熟悉,这给她很大压力,表现不是非常自信,但是她却很有热情,即使自己不太懂大家讨论的是什么,也很积极的交流。




    总结就是:小组讨论中,如果大家很和睦,是福气,如果有遇到强势的组员,最好别对着干,虽然想表现自己,但是还是要把职位让给更合适的同学,明确自己的优势劣势,找自己更适合的干,提高表达能力,加强沟通,做产品要合适就好,能做小不要做大,投入的成本很高,划不来,当然,活动策划和产品设计其实还有一些微妙的区别,所以我以后也需要多关注活动策划应该怎么搞合适。

2012年10月10日星期三

咨询和决策之后是什么

在百度知道瞎转的时候,看到一个问装机配置的问题,突然让我想起了一个问题,咨询和决策之后的问题,用户的操作最终应该是闭环的,咨询和决策不应该是终点才对,就像豆瓣中引导广告,实际上就是用户查询书评再下单购买这样的一种闭环操作,所以问答系统其实也可以考虑做这种模式。

前两天看到一篇文章讲述的是跳转搜索的未来,文章所指的是手机搜索,就是在通用搜索中搜关键词,但是搜出来的不是简单的网页和信息,而可以是一个应用具体的页面,比如现在我们很习惯在搜索栏搜通讯录,之后可以直接导向通讯录这个profile页面,而不是去打开通讯录再在通讯录上搜索,其实这种简洁模式不一定要局限于手机,网页上的版本也有像Google的手气不错,或者像chrome的地址栏搜索提示,那么问答系统和决策系统实际上也可以有这种功能,用户犹豫要买什么,问了之后直接通过问答系统跳转到具体的网店,而hunch也有这些类似的功能,不过hunch的东西不但但限于商品,所以它那个扩展链接到底是不是个引导广告我还不知道。。。

我觉得搜索主要有三个方向,传统的网页搜索,垂直搜索和泛需求搜索。而后两者会有不错的发展,但是过多的搜索必然是麻烦的,所以网页搜索越发的变成了一种门户,而后两者将在不同领域有更好的体验,最终搜索的界线将变得模糊,成为大一统,互相跳转,一个入口,精彩是大千世界。

2012年10月9日星期二

结网 读书笔记

产品经理需要具备的基础个人能力:
1、归纳推理,可以从个别性知识推理出一般性知识。
2、批判性思维。
3、细节的观察力

产品的设计的步骤:概念——形式——风格——结构——工艺——外观。

产品设计的本质是满足用户需求,用户需求的理解是要明确用户真正的需求意图,一般来讲,上来就过于具体和明确的都不是真正的用户需求,也不是真正的产品概念。比如一个用户可能抱怨你的产品哪里哪里不好,甚至提出了具体改善的意见,但这不是他真正的需求,产品经理的工作是分析出用户的各种提案中自身也无法发觉的真正需求。

不要重新发明轮子,但是也不存在完全照抄就能成功的,每一种产品都需要有自己的独特竞争力,在概念的设计中,针对用户群体的细分和风格定位就可能使得两个相似产品加以区分,获得自己的忠实用户。点子是可以借鉴的,但是要明确自己的定位用户群,用户的需求,加以个性化的修饰。明确的抄袭主要是抄袭外观,工艺与结构形式,而概念应该是本质的需求。

概念源于三个方向:
1、借鉴。
2、自身需求与想法。
3、对用户需求的超前预测

往往产品经理只能为似己者服务,当产品经理本身就是用户,又可以脱离用户,才能对产品与用户需求有更深刻的理解。

产品需要提供的是持续性的服务而不是软件,这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一篇关于人们为什么沉迷山口山的文章,其中一个很明确的理由是山口山是一直在变化更新中吸引人的,山口山的模式就是提供持续性的更新。

另外关于更新有一个需要补充的,只有被用户所了解的产品才是好产品,没有存在感的产品往往难以成功,你的产品有什么优势,有哪些更新,并不是你自己觉得很美妙就足够的,你需要让用户足够的认识到,被用户认识的优点和更新才算是合格的,所以现在大多数产品都采取的频繁更新的模式,以提高与用户的交流,提供持续性的服务,加强存在感,并对新功能作出足够明显的标识甚至是推广活动。

用户生成内容,并善用群体的智慧与力量,无论哪个方面而言。

概念的过滤:
1、概念的出处,成功的案例
2、明确用户群
3、明确用户受益点
4、壁垒的高低,是否足够维持自身的优势地位
5、商业模式
6、是否可以成为平台产品和现金牛

壁垒的主要因素:
1、技术
2、成本
3、对特定资源的占有

对用户收费的模式现在越来越趋近于兜售增值服务,无论是传统网络还是移动网络,主要是因为想让用户掏钱是一件很困难的事,用户习惯于免费产品,而已开始没有试用过不了解的产品是很难足够吸引用户掏钱的,而增值体验则不同了,增值体验可以让你获得更好的产品使用体验,这本身就是一种诱惑力,不断的提供增值体验来丰富产品,也可以起到增强产品黏性的功能,一个好的产品最好是有一种沉浸式的体验感并让用户心甘情愿掏钱的。

向企业收费主要是广告,书中提供了5大广告模式:
1、搜索广告
2、展示广告
3、分类广告
4、引导广告
5、电邮广告
当然除了这5个我认为还有一些,比如像电影中给几个蒙牛牛奶镜头的内嵌式广告,这种广告不仅仅存在于视频媒体中,也可以用在网络产品里,最近日本的pixiv就很有特色的将网站上各种评分图标换成了各种各样的pokey,其实就是这种内嵌广告。
另一种是用户参与交流的广告,将广告放入活动之中,企业品牌可以作为活动的主题或奖品,其中作为主题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想法,比如我们可以向lofter的用户提供一种活动,将某种产品以任意方式展现在你的原创作品中,并鼓励大家对作品评论交流,最好的作品可以有丰厚的奖励,用户在展现自己无与伦比的创意的过程中就给你做了广告,而他也可以通过活动交友并获得奖励。

导入用户数=平台产品活跃数+转化率+拉动时长

用户规模的扩大需要考虑到产品是否满足强需求和频发需求。而且两方都需要顾及,hunch是一个满足频发需求的产品,但是hunch满足的是弱需求,人人需要决策,但是并不是人人需要为了决策而上hunch。

关注产品的黏性,有黏性的产品具有更好的转化率,而有黏性的产品有更强的用户习惯壁垒做保护。

产品经理的职业修养
1、诚实
2、有所长有所短
3、不重新发明轮子
4、在进行中不断开火
5、毫无怨言的主动填充团队空白角色
6、愿意听取用户意见和其他人的善意建议
7、能够团结和引领团队


用户的历史行为比他们当前的意愿更有意义。
用户的行为比他们说的更有意义。

采用敏捷开发,将项目的颗粒度变得更细,解决拖延的方法就是将任务分解成连续的,在能力范围内的小任务,并不断反馈激励。

墨菲定律网站版
凡是输入框,都会遭遇灌水、SPAM、脚本注入。
凡是积分,都会被刷。
凡是推到网站首页的内容,都会出现色情政治。
凡是用户间沟通的渠道,都会被广告机器人利用。

别人我等,别让我想,别让我烦

善用真实世界投影法

如果完整性的牺牲处于可以容忍范围内,用完整性牺牲换取速度、响应和服务器开销是最好的选择。

用户关注的是他所看到的,而不是内部实现,不要暴露内部实现过程,对用户没有任何意义。

尽可能降低用户学习的成本,足够傻瓜,足够明确,无需思考

递进式显示的目的是提高页面信噪比,突出重点,将一切不重要的东西隐藏,不要觉得自己产品哪里都好,哪里都舍不得,用户不这么认为,用户更关心他所常用的功能是不是足够好用和明显,这让我想起了新浪微博和g+的一个差别,g+经常添加各种奇奇怪怪的功能,但是这些功能我都不关心,我可以把它们收到菜单内部,眼不见为净,而我常用的功能会更醒目,提高我的识别检索速度,而新浪微博的功能非常多,但是绝大多数我都不用,它们还在那里碍事,一眼望去满眼蝌蚪,让人烦躁,想找到自己需要的功能的成本大大提高。

对真实世界的仿真,可以加快用户的学习速度,当新的功能或模块出现后,可以让用户调用已有的经验来操作,会很方便,这也是为什么手势操作和触控如此深入人心的原因,我可不敢想象让老头老太用Windows mobile的感觉,那东西我都觉得复杂过度,但是老头老太用iphone却没有如此的感觉,因为它更接近已有的经验。这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帮忙测试二次元狂热android客户端,看到一个图上出现了一个加号的感觉,我确实不能理解那个加号想表达什么,点了之后才发现那是个提示可以放大的按钮,但是谁会把加号和放大联想到一起orz。

有效学习,阅读笔记

g+上有人分享有效学习方法的文章,觉得很不错,阅读之后做了一些简短的总结

学习基于兴趣,或需要具有强烈的回报诱惑力
学习的安排应该细分并及时得到反馈,不断用小成果激励自己
懂得放长线钓大鱼
缺乏好奇心的时候可以适当改变自己的生活环境或做一些以前不曾做过的事情给自己添加新鲜感
善于利用碎片化的时间
建立容易实现的学习计划
利用自己注意力最好的时段学习(并不是所有人都是清晨最有效率,比如我喜欢晚上躺床上想问题)

原文:https://plus.google.com/104984488345036418633/posts/aQr1KVvuRmu

学会提问,批判性思维指南 读书笔记

採用淘金式思維,提出批判性問題,有助於更好的理解與溝通,理清邏輯脈絡,尋求合理的答案。

世上絕大多數問題不存在正確答案,越是值得討論的問題往往越不存在明確公認合理的正確答案。

在討論之前我們往往已經有了既定的結論,而對自有結論庇護,難以接受他人反駁的觀點,實際上,有些既有結論並非是本人得出的,而是這個人更早被灌輸的結論,繼而產生情感,對其他結論排斥,感情捲入不應該是接受或反對某個觀念的因素,往往我們對心得結論持開放態度,會很順利的認同並接納,結論本身的邏輯性和出自誰的思想往往被單純的感情捲入所影響,若想獲得盡可能正確的答案,就首先放棄帶著感情看問題。

強批判性思考的關鍵是將所有的觀點等同的進行批判,包括自身的固有觀念,批判不意味著反對,而是梳理邏輯,尋求最合理的解釋,批判本身不確定那種觀點會最終勝出。

淘金式思維不是被動吸收知識,而是與知識的交流,明確你為什麼接受這種觀點比明確你接受這種觀點更有意義。

第一個批判性問題:什麼是論題?什麼是結論?
在對話題進行評估之前,我們首先要清楚在說什麼,想說什麼,我的個人經驗是絕大多數爭論在這第一步就死了,雙方說了半天都在個說個話,根本不明確論題,討論一半就跑題了,根本不知道對方想說什麼,噴了半天發現噴錯了。

論題的兩種分類,描述性問題與說明性問題。
描述性問題是討論世界過去,現在和未來的存在形態的表述是否正確,說明性問題討論的是我們應當怎麼做與對錯好壞的判斷。

結論是作者希望你能接受被說服的一種觀點,結論總是伴隨著證據與推理而存在的,找到結論是評估問題的第一步。

寫作中論題與結論要明確,以幫助讀者更好的理解,並審閱結論是否足夠直接而明確的回答論題的提問。

批判性問題2:理由是什麼?理由可以為結論提供證據與推理說明,以證明他的結論值得你去認可,在不明確理由之前,無法對結論進行評估,認識與分析理由需要拋棄觀念的感情上的束縛,追求平等的對待和開放態度。

理由與結論合起來構成論證與推理,單純的理由不包含邏輯關系。

帶著質疑去思考理由,對結論問為什麼。

2012年10月8日星期一

无题

    今天在论坛中咨询网投简历筛选的问题,有一个人的回复非常刻薄,虽然句句在理,但实难苟同。不知从何起,刻薄装b就成为了一种范和领导特质,你会经常看到有一些单位的领导对下属的要求非常刻薄无理,而一些员工在遭遇这种问题之后转之发泄在网络上。我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尤其是陌生人,谁也不欠谁的,没必要那么刻薄尖酸,待人接物应当懂得圆滑和诚恳,即使对方不是你的领导,没必要巴结,但是诚恳待人也是在社会上混的基本礼仪,当这种问题转移到网络中,就有一些人自控力下降,变得很没品,这让我想起了前不久做的社会调查,其中我就提到,网络和现实本没有什么差别,人应当是网络的主宰,而不是网络主宰人,网络有极大的放大效应,不应当因为来到网络就降低自己的素质,随波逐流。我个人虽然不算是超级好脾气的人,但是我有一个习惯,就是避免不必要的无理的争吵,我吵架喜欢双方讲理对峙,而不是无理取闹耍性子晒下限,对方越无理,我越倾向讲理,不喜欢问题严重化,当我觉得对方是在难以交流不讲理,也就懒得理伦了。无论何时,礼貌和道德底线都不应该消除。

2012年10月4日星期四

瓦咔咔,放张临摹图

好久没画画了,练了半天好不容易找到了感觉,觉得这张画的还不错=v=
看了日本漫画家的教程,还是不会靠辅助线画画,只能凭自己的感觉来


有关hunch的一些思考

    第一次认识hunch是从《结网》一书中得知的,可以帮你决策合适的职业规划,让我觉得很有意思,就去尝试了一把,也在Google上搜索了相关介绍,觉得这个网站的创意真是太棒了,但是有一个问题一直想不明白,那就是它远不如我以为的那样成功,这个网站办了几年不温不火,在国内知名度意外的低,要知道如此赞的创意应该会吸引很多国内公司和创业者争相模仿的,为什么却没有呢?

    首先,先从我实际使用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分析。我第一个问题是咨询的职业规划,首先是登录,主要是依靠的推或者Facebook登录,进去之后它就开始提问了一些基本问题,主要考察你的个性,品位,三观倾向与日常习惯,之后我是根据书中介绍直接进入了职业主题,它提示我为5个项目打分,然后它会对所有项目进行评价,看和你的契合度有多高。这些操作出现了几个问题:

    1、这些提问有可能涉及隐私,非常敏感,如果换成国内网站做,我就会担心被查水表,同样国外用户也有可能有这种顾虑。
    2、我是通过书中介绍直接进入的主题,而没有进行提问搜索,是不是每个用户都懂得怎么进入合适的主题呢?
    3、对不同项目进行评分所得到的结果差距很大,比如我都是挑不喜欢的给低分,那么最终我是很难找到和我契合度很高的项目的,如果我给自己最喜欢的打分,最终结果中也不会出现你刚才评价过的项目,但实际情况是无论你给什么项目打分,你的基本个性是不会变的,适合你或者不适合你的工作也都不会变,不应当存在大的结果偏差才对,而你最感兴趣的和最擅长的无疑是最有可能适合你的,却不出现在结果中。
    4、评分没有标准,使得结果可能很主观,用户会有意的修正以使得结果符合预期。

    这几个问题大大增加了用户的使用成本,降低了可靠性,还可能引起反感。 

    再从产品本身说起,hunch是一个决策辅助搜索引擎,可以帮助犹豫不定的用户拿主意的,本来想想这点子很不错,但实际上并不是如此。这个产品的定位用户群是什么样的,什么样的人需要决策辅助,她们需要解决什么问题,有什么需求,我们可以先模拟几个场景:

    1、小红是个数码小白,但又羡慕别的女生经常随手拍,想买个相机玩玩,不知道该如何选择。
    2、小明放假家里蹲打游戏,不知道晚饭如何解决。

    第一个案例中,一般会有怎样的解决方案呢?其一是问人,小红的男朋友很geek,数码控,问他就好了,其二是上网搜索评价,看哪个好评多。第二个案例中又如何?小明翻了翻冰箱,有啥吃啥,什么?没东西了?看看最近的馆子是哪里或者直接外卖,越省事越好,要不干脆就去超市买个泡面解决了。

    这两个案例都遇到了做决策的问题,但一种是迫切性问题,一种则是非迫切性问题。迫切性问题需要最终能给出一个结果,以指导后续的工作,无论小红通过何种手段,她也需要最终能明确该买哪个,因为她本人难以随便下定论。非迫切性问题不需要最终结果,即使没有决策辅助,小明最终都能吃上晚饭,他有能力给自己做出结果,只是他找不到方向。决策辅助对两种场景都有意义,但意义却不同,重要程度也不同。

    第一种场景的问题在于用户会首选社交圈和网页搜索,决策辅助工具固然会有优势,但怎么引导用户去使用你的hunch而不是Google,第二个场景的问题是这个人有没有必要为了一顿晚饭还打开电脑跑网上去搞一通这么麻烦。对于这两个问题,第一个是需要更好的推广功能,是不是有足够的知名度和专业性,能不能更快更好的提供靠谱答案,是不是提供整合服务,增加进入渠道,用户即使没有特意去你的网站问问题,你也有方法将她导向过来让她使用。第二个是怎样培养用户的使用习惯,简化操作,提供更好的移动设备支持,降低使用成本。但事实是这两方面hunch做的都不够。

    我仅就针对国内用户的使用习惯给出一些建议(国外用户的日常习惯不太了解)。国内用户如果需要拿主意去搜索,会向搜索引擎提出一个问句,而不是关键词,比如:哪个手机好?而不是手机。搜索引擎会将句子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而hunch目前的状况是,用户无论是提出一个问句,陈述句还是关键词,最终给你导向的都会是topic、item和people,这意味着用户需要自己提炼关键词,比如用户对hunch问:哪个手机适合我?那么hunch会导向她去手机或者手机系统的topic,但实际上,对于国内用户来说,根本就不可能靠用户自己去提炼,提炼合适的关键词应该是服务提供商的工作,你只需要告诉我该进哪里就行了。百度知道和各种问答就是基于这种方式提供的服务,当用户提出一个问题,会给出一些和整句有关的词条,但是这有一个弊端,就是相似的问题和答案可能非常多,用户依然需要选择合适的词条去看。那么结合hunch这种以topic为特色的模式该怎么改良呢,我的建议是用户依然是提出整句搜索,而提炼关键词是搜索引擎干的事,直接将最符合标准的topic推送给用户浏览而不再给出选择余地,如果用户觉得这个topic不够好,那么可以再下一步选择,也就是说将提炼的工作留给网站而不是用户,将选择放在后面而不是最初,这样可以节省用户的成本,用户不需要多思考,就可以使用,将内容提前呈现而不是让用户思考后做出选择再呈现。

    国内的各种问答应用之所以可以这么成功也有赖于良好的搜索引擎契合度,绝大多数的用户都是通过搜索引擎提问而被导向了问答服务而不是首先选择进入问答服务去搜索,这主要是有赖于问答应用都是以问句来提出,而用户在搜索引擎中也是以问句来搜索的,有良好的契合度,但是对于hunch来说却不同,hunch的工作像是个问答应用,但是hunch的模块设计的又像个wiki,在用户没有特别明确的关键词下,问句式的搜索是很难被导向到hunch的,就比如你去搜:哪个手机适合我?是绝对不会首先导向你去手机的wiki一样。所以这个模式还存在很多问题。hunch在我看来是一种夹缝中的应用,当你使用hunch的时候,你不会遇到像问答应用出现一大堆相关条目眼花缭乱什么回复都有的情况,给你的结果很简单,就是几个topic、item和people,进入topic后也很简单,只要你不是第一次来,hunch都会根据你以往的操作给你推荐的,而且这个结果是唯一的(除非你之后又打了不同的星标或者回答了不同问题),起码在这一次的搜索,结果非常明确,绝对不会让人晕。但是想进去就难了,因为即使hunch拥有良好的关键词提炼能力,搜索引擎也不会特意为你服务,让需要决策的用户导向你的。这个问题很棘手,我目前的想法是可以将用户的问题作为一个辅助数据添加进topic中,每个用户提出的相关问题被导向到这个topic了,他刚才的问题就会被添加保存进来,这些问题并不以明显的方式呈现给用户,但是是为了吸引搜索引擎用的,比如说一个topic页面里面有很多item,在这个页面不太受用户关注的地区添加一个栏目,显示和这个topic相关的问题,以备搜索引擎的爬虫光顾,鉴于本人对seo不了解,这个建议能不能达到预期效果我还不太了解,算是一种折中方案吧。

    以上两点主要谈的是有关第一种场景的,第二种场景则是需要让一个懒人都觉得使用你的应用并不是一件麻烦的事,我的一个提议是做手机应用(目前我只使用了网页版的,不太清楚有没有手机端),手机应用本身就要比电脑网页来的简单易用,移动服务可以随时随地不受时间和环境的限制,大大的提供了使用的便利性。手机应用上也可以将操作更简单更轻量化,哪怕提供的内容不够丰富,也一定要先保证使用的便利性,比如在android系统中可以做一个widget,做成搜索引擎那样,直接就可以搜,搜索的结果直接就导向到某一个topic或item,不需要用户选择,而topic中呈现的item也根据星标契合度的优先级只显示有限的几个,甚至都不需要提供太多的下拉刷新,保证给出的答案就足够可靠了,不要让用户沉浸在刷新后续的关联度不高的item上瞎纠结。

    说了这么多,我觉得hunch是一个有意思的应用,它基于庞大的用户问答进行相关性推荐的模式可以很好的节约成本,使得一个很复杂的决策判定服务可以实现。而决策搜索或者泛需求搜索也是一个很不错的市场,但是作为一款独立的产品,hunch有一些劣势。下决定和泛需求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没有很高的转化率,用户虽然有需求别人能帮他解决决策问题,但是大多数的决策没必要用户使用一款麻烦的独立产品来解决,这块市场其实已经存在很久很久了,对于比较重要的决策,有各种咨询公司,对于日常决策,也有问答系统,搜索引擎,社交网络,但是如果能够做好,这个市场就很大,能够提供非常可观的用户量。

    于是我明白了为什么hunch不如我想的成功,为什么hunch没有吸引国内企业的注意,hunch虽然是个看上去很美好的产品,但是它的功能还不完善,定位还太模糊,最重要的是它的对手不是什么垄断行业或企业,而是用户自身,想要扭转用户的习惯并非易事,只有像乔布斯那种少数人能做到。

    ps:最后补充一下关于hunch的赢利点,hunch可能是我所了解的最懂用户的产品之一了,他的问答系统非常庞大,而且是基于用户自己去提供的,问题五花八门,涉及方方面面,如果能够对这些数据挖掘,它所提供的用户兴趣可能要比Google、Amazon更加精准和广泛,对推送广告来讲是很爽的一件事,但是这也牵扯到用户隐私的问题,这让我想起facebook号称坐拥最具价值的用户信息可以提供无与伦比的精准广告投递,到现在也没见啥成效了o(╯□╰)o,而且hunch在用户心中的形象也不如facebook,那些很敏感的问题不知道会吓跑多少用户o(╯□╰)o。